有本事,老百姓有病就会请你,皇宫里面御医治不好的病,也会到民间寻找聘请良医。古代的中医师深知医者事关人生死,医通神明,所以很讲究医德,很有敬业精神。我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还是中国古代的医疗制度最完美,政府完全不负责任,要做医生的自己去找师傅拜师学艺,自己负担学费。要看病的自己根据病人口碑去找医生,那个医生名声好就找谁,在中国,这叫无为而治”。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当时医疗政策的宽松环境,医疗界百花盛开,百家争鸣,形成了不同的医疗流派,促进了中医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中医医疗成本不高,一方面医生都很重视医德,收费不高,有时甚至不收费。现在我们有些农村的医生也还是这样的。老百姓有病,只要能找到医生,很少有因为经济条件不好看不起病的。特别是良医、名医,很少听到说他们医德不好。古代的高级人才,除了在朝廷为官的,主要就是医、卜、道。有的朝廷的官员也精通医学。所以古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说。刘伯温、狄仁杰都喜爱和精通医学。
到唐朝时有了现在意义的教学医疗的学校。当时的学校教师具有三者的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官员,同时也是医师。医学是一门很强调实践活动的科学。特别是中医,它不是化验室里面的科学、也不是实验室里面的科学。它的知识来源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从别人那里学习以外,就完全靠医疗的实践活动,而医疗的实践活动是根本的,主要的。医疗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就是人民群众。古代的名医都是在民间成才,在民间成就的事业。古代的皇宫要什么有什么。皇宫医师的来源主要是宫廷医师子承父业、经保荐从民间录用、或直接录用;有的朝代宫廷医师的后人经培训考核合格后也直接录用。在皇宫里面的医师有较好的生活待遇,可以参考一般人看不到的医书,但他们的作为是很有限的,很少有良医、名医出自皇宫。有的疾病他们没有办法,只有寻找民间的良医。宫廷里面整理的药方,也主要来自民间。我们现在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有的也认识到中医成才的土壤在民间,在于实践。他们找到民间的名医,向他们请教。有的还找到农村的中医师,学习认识当地的药材。中医源于民间,要健康成长,也离不开民间的土壤。就象中药一样,需要适合的土壤才能茁壮生长。
3、现实的医疗状况。
当前的医疗状况不容乐观。虽然60年来对医疗卫生方面很重视,投入资金不少,建设的医院不少,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医院多、医院大,里面有很多先进的设备,能够检查出很多疾病,清楚地看到人体存在的问题,但很多疾病却不能治愈。还有就是有部分人有病却因为害怕高昂的医疗费用不敢轻易的走进医院的大门。现在的大医院几乎是西医一统天下。有的原来设的中医也被撤消了,一心一意发展西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1)认识上的问题。有的认为中医太古老,太土气了,现在科学这么发达,先进的东西这么多,谁还瞧得起那些土东西;中药煎药费事,效果又慢,喝下去后还要通过肠胃慢慢消化吸收,西医可以直接把药水推进肉体,推进血管,很方便。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但也片面。对于抢救危重病人,西医确实能争取时间。特别是对失去知觉不能服药,或者大量失血的病人,西医能给他们输血、输液,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但对于一般的疾病,却各有所长。由于有的宣传对中医很不利,我觉得有必要消除人们的一些误解。西医治疗很多疾病,表面看去是快,但往往是解决一时的问题,很多疾病没有得到根治,复发率很高,特别是很多慢性病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中医其实并不慢,主要是现在真正的、好的中医太少了,一般人很少得到好的中医治疗。有时西医根治的概念和中医是不一样的,譬如肿瘤,包括癌症,西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