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注云:“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岐而二之,似未当也。夫医之为道,始于神农,阐于黄帝,按某病用某药,著有《内经》、《素问》,所谓圣人坟典之书,以援民命,安可与巫觋之流同日而语耶?精于医者曰明医,善于医者曰良医,寿君保相曰国医,粗工昧理曰庸医,击鼓舞趋祈禳疾病曰巫医。是则巫觋之徒,不知医药之理者也”(《古今医统大全》)。现在我国某些地方偶尔也会看到巫医。可见医与巫是不同的两回事,以前的中医是按黄帝的《内经》、《素问》,神农的《本草经》为民治病,和不懂医药之理的巫不是一回事。
再有一种情况是后来用符咒治疗疾病的情况。宗教信仰逐步归聚于佛教、道教。道教是由上古时期的巫术演变为秦汉时的神仙术,继而发展为道教的。佛教是西汉时传入中国内地。佛教、道教的很多教徒喜欢中医,学会了中医,并对中医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的教徒就是很好的中医师。他们用中医给人治病,有时也用符咒为人治病,有人也用佛教、道教的符咒为人治病。有的也把巫医、符咒治疗列为中医的内容。其实中医的基础理论、治疗方法、药物学都没有包含这项内容,并且宗教和巫医都不是我国特有的,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存在,所以中医可以不包含这项内容。在东方信仰佛教、道教,也就像西方信仰天主、耶稣一样。还有伊斯兰教,在我国都是合法的宗教。释迦牟尼还是千年伟大的思想家,受到很多人的敬仰。真正信仰以上五大宗教的人也不会以治疗疾病去骗人的。宗教方面的有些事情现在的科学解释不清楚。不属于中医,自然也就不需要我们去解释。
2、中医的发展。
太古时太昊伏羲“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类推”。由此可见,是太昊伏羲,把中医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奠定了中医的哲学基础。随后神农尝百草,著《本草》;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商朝的伊尹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的哲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定,是在道教形成之前,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佛教、道教学习和应用了中医,同时也帮助发展了中医。
在中国古代,医学方面人才辈出,有资料记载的名医就有300多名。他们平时为民诊疾疗病,当有疫情时,他们力挽狂澜,救民于死亡的边缘。如《古今医统大全》记载:朱文子,秦时泰山人,卖药都市,后作黄散赤丸,民间疫气,死者万计,文子与散饮之即活。又载:张机,南阳人,官至长沙太守,建安年间,病伤寒死者,十居其七,机按《内经》伤寒治法,存者甚众。在长期医疗的实践活动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的还编写著作流传于世。古人的医学著作,大多已经散失,也有一部分,通过后人的不断整理出版,流传至今。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这些医学书籍有医学基础理论、具体的诊疗方法、名方验方,还有各种医疗用药。现在有资料查阅的中药就有一万多种。从某些医药书籍一看就知道各种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用法用量,为后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古时的医师主要在民间自由行医,自生自灭。官府对医疗的重视和关心主要体现在出版和发行著作。皇室掌控的医疗机构以前设有14科,宋朝以后减去脾胃科,只设13科。这些机构主要为皇室、皇亲贵戚、大臣、官员、军队服务。老百姓有疾病就找民间的医生。约在战国时期.出现了「疠迁所」主要是对传染病人隔离治疗。汉朝时才有了现在意义的医院。古代慈善的医疗机构大多设在寺院。
古时的医疗人才主要来自自学成才、师傅带徒弟、子承父业这三个渠道。当时的社会主要看重医师的个人医疗水平。只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