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主页 >> >> 读经临证体会
读经临证体会
时间:11-06-27 13:30:07 来源:中西医结合学报 作者:李小荣 点击:   收藏"中华医学研究会"
,能够把握病变的幽微变化,谨察经气之往来,恰如其分地使用针刺的手法进行治疗的过程,其中特别强调的是“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实乃针刺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经文原意是:技术低劣的医生,只知拘守针法和发病部位来治疗,而高明的医生能辨明疾病的虚实,以调神为主,补泻运用自如;技术粗劣的医生只知拘守着四肢关节治疗,而高明的医生能谨候经气来往的动静,施以补虚泻实的针法。
    大凡针刺取效,必以得气为先,而欲得气必以守神为先。《灵枢•本神》有“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之说。其实不仅针刺要“守神”,为医者,凡上工治病,都必须以“守神”为先导。
    如何“守神”?余以为“守神”涉及患者及医者两个方面。病者的“神”,就是患病后的精神状态。患者的精神状态关系到疾病的转归、预后以及医生治疗的效果。对于医者而言,在诊疗过程中要始终谨守和关注患者的精神情绪变化。诚如《灵枢•师传》所云:“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做好相应的心理治疗。“守神”的另一方面含义是指诊疗过程中注意病者的“神气”变化。所谓“神气”,是脏腑气血功能变化的集中体现。《内经》云:“神者,正气也。”而“神气”不仅体现在患者的精神状态方面,还表现于面部的气色、眼神、语音、动作、皮肤毛发的色泽、舌苔、脉象、食欲和大小便等诸多方面。对这些方面的观察判断,往往是甄别医者诊疗水平的关键所在。所谓“医者,意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曾经生动地记述了高明的医生如何“守神”的心理活动过程:“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医生对患者神气的观测、感悟,妙不可言传,“若风吹云”,“昭然独明”。如果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没有娴熟的诊疗技术,“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很难达到如此神妙的境界。《九针十二原》还叙述了针刺过程中如何把握“守神”的机巧:“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机”即掌握治疗的契机,“道”即治疗的法则和规律。总之,治病的全过程,包括望、闻、问、切以及理、法、方、药等各个环节,均不能脱离“守神”。
    案例(《杏轩医案》):鲍宫詹未第时,游毗陵幕,报疴半载,百治不痊。因买舟回里,延予治之。望色颊赤面青,诊脉虚弦细急。自述数月来通宵不寐,闻声即惊,畏见亲朋,胸隔嘈痛,食粥一盂,且呕其半,粪如羊矢,色绿而坚,平时作文颇敏,今则只字难书,得无已成隔症耶?予曰:“君质本弱,兼多抑郁,心脾受伤。脾不能为胃行津液,故食阻,而肠无所禀接,故便干。若在高年即虑成隔,今方少壮犹可无虞。”方仿逍遥、归脾出入,服至数十剂,病尚未减,众忧之。予曰:“内伤日久,原无速效,况病关情志,当内顾静养,未可徒恃药力。”续得弄璋之喜。予曰:“喜能胜忧,病可却矣。”半月后,果渐瘥,仍劝往僧斋静养。共服煎药百剂,丸药数斤乃瘳。固更号觉生,盖幸其殆而复生也。
    按:本案鲍宫詹科举未中,出现“数月来通宵不寐,闻声即惊,畏见亲朋,胸隔嘈痛,食粥一盂,且呕其半,粪如羊矢等身心症状,程文囿投以逍遥、归脾出入,心肝脾三脏同治,然“内伤日久,原无速效,况病关情志,当内顾静养,未可徒恃药力”,不久又得弄璋之喜,药物加之情绪调节,病渐有起色,最后“僧斋静养”,终得完全康复。纵览全案,身心并治,尤以治神为上,是取效之关键。

3 惊者平之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此句大多解释为:惊悸不安一类病证,以镇静安神法平抑之。唯张子

9 7 3 1 2 3 4 8 :
 
上一篇:
下一篇:
学 会 简 介
学 会 历 史
学 会 章 程
学 会 注 册
会 费 管 理
  会员登录
登录模块加载中...
  专家介绍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