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维持和破坏, 是健康、亚健康或发生疾病的关键。中医学最宝贵的是具有非线性的特点, 非线性就是复杂的, 把人看作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来对待, 它给现代复杂性科学提供了有益的“养料”。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继承。未病先防, 有病防变,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 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据证而为的治疗观念具有中医的特点。“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中医学整体观的重要体现, 同时也是中医研究身心医学之亚健康的基本理论, 应努力继承和发扬。以往在辨治亚健康病证表现方面, 多从心、肝、肾三脏入手, 注重气、血、痰、郁(瘀) 的调治,随着研究的深入, 应以复杂系统科学理念推进亚健康学术的研究, 建立新的辨治亚健康理论体系。新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中医学发展规律及疾病谱系的改变, 遵循否定与反思原则、规范原则(命名、定义、分类的规范)、中西医互补原则和创新原则。后者最为重要, 包括认识新的疾病, 拓宽中医涵盖的范围, 丰富和完善传统医学理论, 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纳入中医领域并与之有机结合, 改进诊断与治疗方法和手段, 促进中医对亚健康认识的具体化、客观化、规范化, 使之走向世界而不失其本色。如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教授根据心身疾病特点及自身多年临床经验, 提出了一个新的辨证体系- 脑血辨证[2 ] , 为理论创新做了有益的尝试。
3.2、坚持中西医结合探讨亚健康 坚持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这是多途径、全方位探讨亚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 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从单一某脏器向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多脏器的研究转变, 坚持中西医结合, 是探索认识人体各系统间相互干预的有效办法, 有利于发挥中医优势, 开发出急需的治疗亚健康的中成药。
3.3、中医药要跨上基因平台 亚健康概念的介入,给中医学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中医应在亚健康方面的研究有所作为。基因多态性研究为中医辨治亚健康状态架起了技术平台。基因组学不仅与中医整体观念不谋而合, 而且其建立的高通量、大规模平行性研究方法, 如生物芯片、大规模筛查系统和先进的生物信息学等, 也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因研究表明,“证”和“基因”多态性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基因功能上的变化。基因的个体差异无疑为中医“因人制宜”、“辨证论治”等理论的正确性提供良好的旁证。第一军医大学罗仁教授认为:“基因组学研究应该是科学表达中医证候内涵的科学方法之一, 可能是中医诊断、治疗的一次飞跃。”[3 ]为了阐明中医“证”的结构和功能实质,中医工作者务必以基因研究为平台, 把生命医学研究成果纳入中医学领域并与之相结合, 建立“证”与相关基因表达谱, 获取大量与“证”相关的基因, 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亚健康人群或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此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整体疗效, 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3.4、加强健康教育,在多大数情况下, 亚健康状态表现为非特异性疾病前状态, 从轻度心身失调状态到浅临床状态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因此, 开展健康教育则是防治亚健康的有效措施之一。开展健康教育, 不仅符合医学科学实践中。
正确价值取向(即病者不贵于求医心切, 而贵于未病先知,防患于未然; 医者不贵于愈病, 而贵于预知先觉, 测始于未萌)。同时, 也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根本方法, 所主张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条畅、劳逸适度等养生之术是对其高度的概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告之人们应注意生活起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