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主页 >>论文精选 >> 浅谈亚健康概念和状态
浅谈亚健康概念和状态
时间:11-01-10 15:11:34 来源: 作者: 点击:   收藏"中华医学研究会"

1、亚健康概念, 进一步拓展中医学术新领域亚健康状态是世界卫生组织(WHO) 提出的一组临床症状, 介于健康与疾病边缘状态, 又称次健康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这是一种现代文明病, 仪器检查无阳性及器质性病变, 但又存在频繁出现的不健康的生理状态。亚健康概念的提出, 是现代健康的新思维、新理念。现代医学认为, 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生活节奏加快,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加重, 饮食不规则, 结构不合理, 过度疲劳, 睡眠不足, 人体自然衰老等, 因其涉及多学科、多系统, 故对其诊治颇为棘手。中医无亚健康状态之称谓。中医未病学与亚健康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就提出了未病学理论, 未病学中潜病态、前病态当属亚健康状态。中医认为, 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而亚健康和疾病则是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中医历来强调“形神合一”, 重视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方面所起的作用。亚健康概念的介入, 开拓了中医学术新领域, 开阔了诊察疾病的视野, 解除了许多有症状而无疾病的困惑。中医认为, 有病理体质之人, 体内阴阳气血已经失调, 心理性格亦不健康, 但尚未发展成为疾病, 处于病与未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 如气虚、血虚、痰浊等体质。中医对亚健康病理机制的认识也有独特的见解, 如肝郁气滞、气滞血瘀; 脾失健运、痰饮中生; 思虑过度, 劳伤心脾; 肝肾阴虚、阴虚火旺; 肝肾阳虚、下焦虚寒等。用中医理论探索亚健康已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

2、亚健康状态, 中医面临的新挑战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21 世纪的疾病重点将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 而是由心理、社会、生物行为等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这类疾病包括常见高发的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然而在这些身心疾病发病之前, 就已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发展到浅临床状态时, 突出表现为三种能力(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 减退和三高一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低免疫力)。资料表明,亚健康状态多发于35 岁~ 45 岁, 以脑力劳动者居多, 近年来下岗职工中也不少见。有报道说, 当今世界上约有50%~ 70% 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 ]。目前, 25 岁~ 35 岁的“亚健康人群”比例上升速度惊人。与之相比, 医学界对亚健康的重视和研究滞后了, 中医尤其严重。一是认识不足。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没有明确的标准, 着眼点不同, 对同一病证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中医是“以人体疾病谱系的变化来验证和调整其主体价值体系”的, 用它来探讨亚健康状态难免有不足之处。这些属于心身疾病的亚健康, 一般认为与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等有关。因此,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有待深化, 观念须与时俱进。二是理论有待深化和规范。中医注重不同的生理反应类型(体质) 与病理反应状况(证候) , 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整合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目的。但这种方法不够客观化和规范化。中医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因病机高度概括为证候, 不能明确地表达治疗现代医学所指的“病”, 因为同一种证候, 有必然证、或然证和兼夹证, 它们是有区别的, 这会使辨证论治僵化。理论上的非规范化、辨证分型的不客观化及标准化, 导致诊断上的不明确化。因此, 寻找病证结合的诊治方法须进一步探讨。

3、中医应对亚健康状态之策略医学从疾病治疗向健康医学发展, 为探讨亚健康状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后基因组学的开展和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为中医探讨亚健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加强中医对亚健康的研究。
     3.1、继承和发扬中医特色, 创新中医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中医认为人体存在的两种对立生命过程统一

9 7 3 1 2 3 4 8 :
 
上一篇:
下一篇:
学 会 简 介
学 会 历 史
学 会 章 程
学 会 注 册
会 费 管 理
  会员登录
登录模块加载中...
  专家介绍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