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年 中华医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中医药疑难病症学科 主任委员 证号:CMSSME A1380
专家介绍:
李志年,男,湖北省人。
他出生于湖北中医世家,家乡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的中医文化造就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远近闻名的中医家庭。
李大夫通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吸取了前辈人的精华经验,结合自己常年的研究成果,总结出治疗胃病的三项理论;各种头痛的根源;三叉神经痛的起落;坐骨神经痛根治;呃逆的始末及治疗;胆囊与胆结石的来源和诊治;泌尿系统的论治等等...
新病先攻其邪,邪去正自复
旧病先扶其正,正胜邪自出
凡是胃病,临床诊断用药不能问初久,即按症状制药治疗。这样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新病:
李大夫认为胃病初得之时,其病在表,虽然有碍正气和其他脏腑,但影响并不太严重。什么样可称新病呢?即发现胃病时间不足一月,而且对其它脏腑功能没有太大影响的,像这样的病人,应该遵守“邪去正自安”的理论,用中药通利胃腑肠道,消导健补肠胃功能。通过一段时间的胃肠疏通推陈纳新、则胃病即可好转,正气也将随着胃肠功能的好转而恢复。
旧病:
即发病时间超过一个月,且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治疗未能完全康复,常言讲“久病必虚”骨病日久,必将累及脾肾,损伤人体正气和影响脾阳的升清,运化功能及肾阳的蒸发代谢功能。脾阳和肾阳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先后天之本阳气受损,整体免疫功能下降。自身免疫功能无力驱邪外出,而这时如果只用通利肠胃,消导健胃的药物治疗的话,就会治标不治本。而通利肠胃的药物还妨碍脾阳的升清运化和肾阳的蒸发代谢功能。旧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应该遵守中医古训“扶正祛邪”。让正气、胃气、脾阳、肾阳强盛起来,整体功能如果强盛后,再加入疏导通利胃肠邪浊的药物,即可达到治本兼治标的目的,这即是正气强盛方可能驱邪外出的治疗方法。
甘温除胃热,甘寒养胃阴
临床中的好多胃病患者,大多都有虚火的临床表现症状,如:体虚乏力、纳差口苦、口干、胃内发烧等,若遇有这些症状,一般的大夫(一些患者拿来别人开过的药给我看,一般内里清热下火苦寒药多)习惯的看到胃内发烧,口苦、口干,即说是胃内有热、有火,动手开药即加入黄连、黄苓之类的苦寒泻火药。但哪里知道这类苦寒药副作用很大,又易损伤脾阳胃气。所以大多数患者服后即感胃内难受,不能长服。而且病人本身就有纳差、胃虚的症状。胃这个器官本身就“喜甘温、恶苦寒”,这是人服食物的习惯。所以治疗胃病要投其所好,最佳治疗方法是选用甘温易升的药物来升脾阳,脾阳得升,食物运化代谢增强。随着新陈代谢的增强,胃内虚火则可收敛,不清自降。再者因为胃内的虚火会耗伤胃阴,在脾阳得升,胃火自降的基础上佐加入甘寒养胃的药物以养胃阴,让升阳气的药物提前疏通消导,滋阴益胃的药物走后调解平衡。则胃内虚火消除、功能恢复,饮食正常,胃病方可痊愈。这即是余多年来运用的“甘温除胃热,甘寒养胃阴”的独特治疗方法。
(节选几篇,另在本站论文精选中刊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