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主页 >> >> 刘绍武老师治疗胃脘痛经验
刘绍武老师治疗胃脘痛经验
时间:11-06-27 16:14:20 来源: 作者: 点击:   收藏"中华医学研究会"

刘绍武老师业医逾70年,其治疗经验丰富,学术颇有建树。自弱冠之年即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多有卓识。70年代初,倡“三部六病”说。对于慢性杂病,又创“协调疗法”。余随师30余年,今就其治疗胃脘痛之经验略述如次。

胃脘痛为临证所常见,其表现较为复杂,而辨证不外病邪阻滞与脏腑失和两类。病邪阻滞者,邪去则胃自安;脏腑失和者,协和则痛自已。临证中又每每脏腑失和与病邪阻滞并见,则必两法兼施而后病可已。
    胃脘寒痛:多为骤起,脘痛喜温,热敷则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弦紧。法宜散寒止痛,轻者予一味生姜汤,重者予半夏厚朴汤加枳实、芍药、川椒。若脘痛而兼干呕吐涎沫者,予吴茱萸汤。
    食滞脘痛:脘痛胀闷,嗳腐吞酸,甚则呕吐,或大便不爽。法宜消食导滞,可予桂枝加大黄汤合保和丸。
    肝胃不和:胃脘痞痛,甚则攻撑作痛,或痛引两胁,嗳气频作,或大便不畅,脉弦。法当疏肝理气,予小柴胡汤合枳实芍药散。嗳气多者合旋复代赭汤。胃脘上顶作痛者合桂枝加桂汤。若胃脘痞痛,泛恶欲呕,舌尖红、苔薄白,脉弦,为寒热错杂于中,当清温并施,予生姜泻心汤。若脘痛而有烧灼感,烦躁易怒,吞酸嘈杂,口苦口干,舌红、苔黄,又为胃火偏胜,当清胃泻火,可予四逆散合黄芩汤、左金丸。
    虚寒胃痛: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或泛吐清水,或手足不温,或大便溏薄。法当温中补虚,可予黄芪建中汤。呕泛清水者予吴茱萸汤,便溏手足冷者可予附子汤,真武、理中亦可酌情选用。
    以上就一般常见之胃脘痛证而论,下面重点介绍老师所拟的3个方剂及其应用。

1、调胃汤组成:柴胡、黄芩、苏子各15g,党参、陈皮、生白芍各30g,川椒、甘草各10g,川军5g,大枣10枚(擘)。
    功效:解郁行气,和胃止痛。
    主治:胃脘痞满疼痛,甚则痛引两胁或连及肩背,食纳呆滞,嗳气吞酸,脉多弦细。可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
    煎服法:加水1000ml,文火煎30分钟后滤出为第一煎;再加水1000ml,煎煮50分钟后滤出为第二煎,两煎合并,1日分3次温服。
    方解:此方为协调疗法方。所谓协调疗法,即在协调整体的基础上,突出局部治疗。盖人体为一统一之整体,局部病症之产生,常先缘于整体之失衡,师常谓“只有整体之协调,才会有局部之改善”。故欲使局部病向愈,必须同时协调整体。协调整体常选用小柴胡汤。《伤寒论》第148条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可与小柴胡汤。”从条文看,头汗出属少阳证,微恶寒属太阳证,手足冷属厥阴证,心下满、口不欲食属太阴证,大便硬属阳明证,脉细属少阴证。似此六病俱有之证,仲景并未采用相应的拮抗疗法,而是予协调阴阳、上下、内外的小柴胡汤。机体得到整体之协调,其病自已。
    本方取小柴胡汤协调整体,合枳实芍药散以除痞满,止攻冲,加大黄以推陈致新。慢性胃脘痛多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甚或升降失常之证。就该方之组成而言,已具相应之诸功能。有黄芩之清,川椒之温,党参之补,大黄之泻,柴胡、党参之升清,苏子、大黄之降浊,再合柴胡之疏肝解郁,陈皮、白芍之行气平肝止痛,使本方具解郁行气、和胃止痛之功。诸药相伍,使本方清而不寒,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泻而不伤,故能久服而少弊。当然可据证候寒热虚实偏胜之多寡灵活加减。
    关于方中不用生姜而用川椒等用药问题,这是在60年代初,因药物的短缺代用中来的。临证中反复应用证明,川椒温中之效与生姜同,而止痛之功优于生姜,治呕之效稍逊。常用量为10g,连续服用数十剂者甚多,未见毒性反应,故后来恒以川椒代生姜。苏子与半夏

9 7 3 1 2 3 4 8 :
 
上一篇:
下一篇:
学 会 简 介
学 会 历 史
学 会 章 程
学 会 注 册
会 费 管 理
  会员登录
登录模块加载中...
  专家介绍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