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1) |
|
境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土、地域性气候和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理环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中医学非常重视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生长有南北,地势有高低,体质有阴阳,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更加天时有寒暖之别,故“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素问·五常政大论)),受病亦有深浅之异。一般而言,东南土地卑弱,气候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体格多瘦削;西北地处高原,气候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体格多壮实。人们长期生苎在特定地理环境之中,逐渐形成了机能方面的适应性变化。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变’个体生理机能难以迅即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故初期会感到不太适应,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发病。所谓“水土不服”,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总之,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生理上、体质上的不同特点,因而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也不尽一致。
④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社会是生命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从婴儿到成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生态变迁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动不仅影响人们的心身机能而且疾病谱的构成也不尽相同。“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易于攻邪”(《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太平之世多长寿,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朴素的社会医学思想。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人的身心机能的影响也在发生变化。现代社会的“多科技综合征”、“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发生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总之,中医学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强调研究医学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治病宜不失人情,“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医学源流论》)。
⑤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规律,人的生长壮老已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生理病理也随着自然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人应通过养生等手段,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此外,还要加强人性修养,培养“中和”之道,建立理想人格,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但是,人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夕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个体适应调节能力较弱,不能对社会或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则人就会进人非健康状态,乃至发生病理变化而罹病。
3。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于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整体观念与生理: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每个脏腑各自协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经络系统则起着联系作用,它把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精气神学说则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中医学还通过“阴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会员登录 |
登录模块加载中...
|
 |
专家介绍 |
|
 |
合作单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