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力图运用哲学和医学理论来证明自己也是科学,而不是唯心和玄学。
于是五运六气学说,在前些年间被认为是糟粕,没有临床价值,一般中医教科书不敢提及甚则论为是“唯心的形而上学”“机械死板”玄虚的理论,这是对中医学术事业的歪曲,也有损于脏腑辩证的完整性。五运的太过不及,六气的司天在泉,运气同化的变化,与疾病是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古人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的基础认为外在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健康有密切的影响。因之,用运气的盛衰,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自然气候变化时导致人体发病,是从气候所克制的脏腑所诱发的病变或气候影响所属脏器而发生的疾病,人们把它看作矛盾的双方,因此是辩证的。
对前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中医病因理论发展,难道直到今年我们还能原封不动地将“六淫外邪论”和“三因”论纳入中医现代化的行列吗?显然这些都是中医理论本身急待提高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对前人的观点理论和经验,我们应当正确对待,不应责备妄加菲薄。但是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背离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作茧自缚。对待祖国医学虚无主义是错误的,全盘肯定、刻舟求剑、囫囵吞枣,也不是科学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积极的态度是我们在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过程中,对于前人的观点、理论和经验,在认真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不断的医疗实践活动、反复加以检验和总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修正谬误得出实事求是科学结论。正如中国中医研究院傅景华研究员说:“近百年来,在中医学的理论建设方面,人们千方百计地对其进行艰苦的概念替换和理论易辙,力图将其纳入西方医学的范畴,从而实现中医学的科学化。”但是这个尽力推动着的愿望,却让人想起庄子寓言中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南海之帝与北海之帝谋报浑沌之德,因谓曰:“人皆有七窃,以视听食息,以独天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七日而浑沌死。
德国学者波克特的一段话语发人深省:我反对“用西方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波克特希望“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并确立中医的价值。”
中医对人的生理病理的认识,并不是从有形的结构脏器出发,而是无形的功能(气化)改变也即是从信息流的变化来分析判断疾病。中医沿着这条道路整整走了二千多年,这种逻辑思维方法总结中医的临床经验。这是一种古典思维模式,如果与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杂交或许会产生富有的生命力的科学理论与科学思维方法。
大刀阔斧改革中医学教育体制,湖北中医学院陈国权教授建议: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医古文》课时,招文科生,开设人文课时;现代中医经典的地位和作用;为名老中医终身配备固定的高徒,执业中医师必考四大经典。寻找一个更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体制与路径,是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
6 祖国秘传(祖传)中医药走向如何?
祖传中医的本质就是一种唯一的、绝对确定的客观真理。它无法脱离一种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的理想状态和纯客观状态来传给下一代,现代社会无法承认祖传中医的本质,让它游离于国家的医疗体系,使其“濒危”?
祖传中医和现代中医似乎两者很难融合在一起,但略想一下,就发现中医历史上许多医者医术如此保守。如《太乙神针炙》是道家所传的学派,至今流传在民间道家,它也是中医的一部分,国人对这套技术保护意识如此薄弱。某些人竟以“毫无科学根据”为由企图让它消失。事实上反对这项道家技术根本不懂中医学理论,更不虚心向中医学习;就粗暴干涉它。历来中医来自民间祖传、秘传。祖传虽然是老道高手,面对急危重难,杂病等会期有一套严谨治疗方法。当时环境地理所受影响无法广泛流传,只能亲人传亲人,甚至秘传。如今这个祖传中医受“师带徒”方式繁衍发展,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医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无法承认的郎中,它一步步地走向未知数。更令人费解的是,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执业医师法》那些没有学历、祖传中医,却长期行医且声望卓著的中医者却得不到营业资格——这使中医生存危机变得更严重,秘传中医走向灭亡,祖传中医的毁灭也是时间问题。
7 历史的中医
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国家之一。几千年我国民族得以繁衍昌盛,主要靠的是中医与中药。西医西药传入我国只有一百多年,如果说中医中药不能治病,难道说一百多年前我国人民都不生病吗?除了历史功绩外,今天中医中药在防治疾病上所取得的成果,更说明中医中草药不仅能治病,而且能治大病。
中医的认识领域、思维方式、求索方法、概念范畴、理论纲纪、实践目标等等,是人类文明的精髓。中医的经络学说,在解剖学当中就找不到形态学的基础,中医就包容人体科学。约二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神农本草经》记载几百种中药;公元659年出版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明珍写的《本草纲目》记载1892年中草药,一万多张药方,已被译成英、德、法、日、俄、拉丁、朝鲜等多种文字。一千八百年前华陀就用“麻沸散”进行剖腹手术,这一药物经过今天总结提高,已发展成果良好的新型麻醉方法,这难道不是科学吗?再如中医治病的许多原则:主张“治未病”(即预防为主),“治病务求治本”,“辩证施治”等都是符合辩证唯物思想的。许多中医药疗效固定并已提高,如麻黄提出的麻黄素治哮喘;黄柏黄连素治肠炎,菌痢;槐花中提出的路丁防治血管脆化。喜树中提出的喜树碱治疗癌肿;一见喜、四季青有良好抗菌作用等等。
中医仍以特有的对人体机理以及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把握,与注重医疗器械技术的西医,互为补充,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明朝《太乙神炙》、《秘传眼决》、《医源绝术》
2、2001/11《医药世界》
3、《中华医学》潭电波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