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主页 >>风采展示 >> 展望百年后中医
展望百年后中医
时间:10-11-29 15:54:29 来源: 作者: 点击:   收藏"中华医学研究会"

1 中医发展概况   
    盖闻济世之道,莫先于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自昔神农啟教尝草以济世人千百载,撰有不占其泽者。其中芦医扁鹊亦以神著焉;总之,无书籍可传方脉可述,后有王叔和、李仕才先生,二人明三部五脏之论,七诊九候之法。当是沐其德,后世仰其芳,规后之学者,谁敢越其脉,外其旨要。余也读书有年黍列曾门,长存济世活人之功、恨无济世利人之术。历览古今,唯岐一支,所以救济活人之不少,是揣志焉。先习大方脉屡、次精眼诸书;观审视瑶丞,有一百零八症之说,银海精微,七十二症之论是也。虽为眼科之宗生,毋抑方多而症繁后之学者,哪能得其深。秉承师传,自成体系、致使不少宝贵经验失传,也无法形成完整的医学理论系。中医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在民间默默无闻地流传。中医知识依然急待发掘发扬光大。中华医学——中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祖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2 “中医传统危机”离我们多远?
    近十多年,世界100多个国家学习中医药,从业中医药人员达到50万人。国际上植物医药销售达160亿元,其中日本占80%份额,韩国占15%,中国只占3—5%。学者普遍反应国内“中医水平越来越差”。德国一位学者反应:国内的中青年中医真的不多;法国一位学者反应:不少中青年中医对他们关心的中医药问题“一问三不知”。这样的问题我们怎能坐视不见呢?中医传统无论是医术高超还是国内中医院校教育制度,都让我们预感到中华民族传统中医可能面临一场危机。正如中日友好医院的焦树德教授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尤其强调:中医高等教育如果还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再过十年,恐怕能用老中医们那种传统的方法治病的中医就没有了。中医药界内的权威人士却对中医前途深感忧虑,甚至有一种危机感。业外人士反对中医屡见不鲜,每过廿余年到半个世纪,就发生过一次质疑中医。1879年俞樾提过废中医论。1929年民国首届中央卫委会刘瑞恒提出废止中医案。1950年留日西医余云岫在全国首届卫生会议提出淘汰中医,保留少数,加以改造,变为医助。2006年中南大学张功耀号召公众签名,让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系。
    本着一份责任、带着一份关注,也意欲能得求解之策。国内许多中医师资队伍对传统中医成长当中,遇到了太多的干扰,越来越倾向于西化,对中医教育存在不足。民国初中医80万人,1949年50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占世界中医人数的54%,呈现欧美中医大增,国内大减。中医界真正按中医思路看病不到3万,名中医80年代有5千人,现有只有5百人。除了教育、中医传统技术原因之外,我们还要在加大对中医、中药发展现代化管理。中医理论在传播中始终不离“续承而不泥古,发扬而不离其宗”之圭莫,从而体现中医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严慎性,延续性及先进性。过去中医范围广泛的实用性技术凝聚了千百年来人类同自身疾病抗争的丰富经验,还是在高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仍为项令人叹为观止的人体生命工程科学。不仅如此中医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迅速丰富发展传播世界各地。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口号,实际上否定中医药的自身特色,采用西医疗法。在这一口号下中医机构受到裁并,中医院举步难艰,中医临床技术的发掘整理、抢救老中医经验等工作也落了空。正如前卫生部崔月梨部长所说“中医实际上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后续乏人。还有在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就业:是奶酪,还是苦酒?参加工作后在浓浓西化、西医氛围中改止自卑?许多人都有一种耻辱感只能仰仗西医的路艰难度日,也有许多中医者被拒绝入医院工作。因无法胜任中医工作而被迫就西、搞药、从政、经商者大有人在。传统中医后续乏人尤其是缺乏中医之术。随着中医即可能被西医“消化”,而中医院校只剩一块空牌了。

3 宏观、微观诊疗是互补
    生、老、病、死,乃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人的身体正如一部完整的机器,身体内外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各器官,正如机器中的每一个零件。如果长期不将其开动,则各部零件可能会生绣。所以说中医诊断疾病重视宏观“整体概念”是中医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认为人体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上天造人,实是玄妙的,世上有分阴阳,太阳,月亮,白昼,黑夜,即是阴阳调和,人也是一样,有男、女之分,女属阴,男属阳,亦要相互配合,阴阳交泰,才合乎在理之情,方能万物更生长。医书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便是这个原理。人的健康状况与自然界的气候天时、地理环境、社会因素密不可分,在诊断疾病过程中就时时注意,从整体的机能变化角度考虑问题。相反,西医诊断疾病更重视微观,西医院医生诊病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实验室化验及医学器械的检验结果为依据。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看眼、手诊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并去使之有机结合起来,举例来说:按中医观点:眼睛四周发黑或有褐黑色斑点、眼白如是雾状者为失眠疲劳、血液循环不佳之征,发黑或褐黑色为血瘀之象,这是从宏观认识的,在此基础上采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来分析,即采用一些颜色分析仪器,如CP6R-100IDP测色色差计,来分析这些颜色的变化在微观方面有何规律,与体内各组织的机能有何联系,从而进一步探讨它所涉及的全身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某些规律从而为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再如,指甲炎白是中医血虚症或气血两虚症的重要之征。用微循环显微镜,血液流测速来观察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发现指甲灰暗而枯燥勺者,口径纤细、血色较淡,血液较慢。指甲涤红为中医热症的病征之一,显微镜下可见微血管增生、扩张、充血等甲皱循环变化等,如果我们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就能排除单纯某种方法人为造成的误差和失误。
    数千年以来,中医者一直是用宏观的方法进行观察和诊断,同样获得惊人的发现。如体内各种病变与眼部……的规律变化。这是肉眼可以直接观察看到,当时是没有借助任何仪器,可以说宏观观察的结果。难道古代中医早已用微观研究来诊断某一病案?当然这决不是说没微观观察的结果就不能下诊断,宏观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总说宏观有宏观的优点,微观有微观的优点,从科研的角度上“望”诊断基础上适当地用仪器观察其结果更准确,把微观结果全拍摄下来进行分析归纳,从中找出规律。

4 中医寻根探源折射了什么?
    中医的教材建设没有能够积极地保持和发扬中医的特色,使中医萎缩了。质疑与废止中医的错误信息,不论是出自无知的或是有目的企图都会产生很大的危害。错误不仅来自持有偏见科研人员和那些以诈骗为目的的“郎中”。但绝大部分中知真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传统的文化是中医的根,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组成部分。上下五千年,堪称中华民族史上的一“绝”,浩瀚医海,洋洋大观尤以“丹”心——著称于世,它列为祖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颇有影响的中药四大药剂型之一。如著名的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言:“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最重要的根源)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来的。”1918年他在瑞典乌普赛拉大学建校500周年纪念大会上又做了“中国炼丹术与古代化学”的长篇报告,在结束语中他又强调“医药化学源于中国”。也就是说,中国中医古老的炼丹术孕育了现代化学,尤其是医学化学,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

5 在传承中发扬光大,于发展中修正谬误
    巴甫洛夫学说,批判细胞病理和唯心论的错误思想,使原有的诊疗体系获得科学的说明。为了自身的生存,中医学术

9 7 3 1 2 4 8 :
 
上一篇:
下一篇:
学 会 简 介
学 会 历 史
学 会 章 程
学 会 注 册
会 费 管 理
  会员登录
登录模块加载中...
  专家介绍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