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成语:了如指掌。意为:了解、清楚手掌里的东西,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手、掌间的纹线,有嵴纹和曲折纹之分。掌曲折纹虽然也与遗传遗传有关,但出生后悔随着年龄、心理、职业、健康状况及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改变(也是所谓的看手相、算命判读的部分),而嵴纹却是终生不变的,它们是在胚胎受孕第13周开始形成至16周分化结束,从此定型。
十七世纪之后,人类开始研究、探索这一学科。
十九世纪,掌指皮纹学兴起,1892年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Galton)出版《指纹》一书,首次提出斗形、箕形、弧形三种指纹分类和检查,得出「指纹终身不变」「指纹可以识别」「指纹可以分类」等三个重要结论。1926年,美国解剖学家Cammis首创《皮纹学》(Dermatogl这一名词,将皮纹学应用于医学领域,检测诊断唐氏症,医学上应用于遗传疾病的诊断及染色体异常的筛检,称为医用遗传皮纹学。
六十年代初,遗传皮纹在医学界开始广泛应用;
八十年代,由于遗传科技、气质行为科学及电子印证系统的蓬勃发展,使得遗传、行为、启发、教育子女更能科学化;
1990年初,小太阳创办人高文福先生成立一个包括医界及教育界的专业人士的研究小组,研讨各种可能发现人的先天特质的评量工具,研发过程中发现:起源于1961年并已在医学界使用二十余年的医用遗传皮纹可以检测人们的生理遗传特质,该小组吸取其中有关影响学习及教养的项目,扩大先天[行为及智能]的遗传特质领域;并成立小太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成为【遗传皮纹检测】技术之首创者,正式将研究结果公告于世,1996年10月16日获准注册权登记。2004年,该项检测技术获准台湾唯一[皮纹检测专利权] 获世界首项专利,称为 智能皮纹学。将皮纹学应用于先天脑结构的个体差异及研究如何因材施教的科学。
您一定听说过这句话:“一种米,养百种人”。字意虽然浅显,但却颇具含义。智能皮纹学的诞生,让我们了解每个人都有来自先天遗传上的不同特质,所以即使爱后天上给予一样的环境、际遇、条件或教养,仍然会展现出不同的结果与风格,追溯根源,乃源于每个人都有先天不同的个体差异存在,因而,面对不同的人、事、物时,每个人都会因不同的先天差异而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方式。正确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才能“适才”与“顺性”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虽然他并没有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 ,但却始终将之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以朱熹说 :“夫子教人 ,各因其材。”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孔子因材施教见解及具体施教方法
全面深入了解孩子,注重个体差异,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他把学生按年龄、出身、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归纳;还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孔子曾评价他的学生:“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之间才能差异的明察。
依据不同个体实际,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