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主页 >>考试辅导 >> 养生与防治
养生与防治
时间:11-05-02 16:50:34 来源: 作者: 点击:   收藏"中华医学研究会"
必须重视防治,以免酿成大患。
    2.防止传变:传变,亦称传化,是指脏腑组织病变的转移变化。“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医学源流论·表里上下论》)。
    中医学关于疾病传变的理论是研究疾病发展的机转、趋向和转归的一种理论,不仅关系到临床治疗,而且对于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进展、推测疾病的预后,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疾病防治工作中,只有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地治疗,才能防止疾病的传变。具体的传变规律,如外感热病的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三焦传变、内伤杂病的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传变,以及经络传变、表里传变等。我们能够认识和掌握疾病的传变途径及其规律,就及时而适当地作出防治措施,从而制止疾病的发展或恶化。
    如伤寒,是一类以感受风寒之邪为主的外感热病。其邪始自皮毛肌腠而人,其“循经传”的一般规律是由太阳而阳明,而少阳,而太阴,而少阴,而厥阴。此外尚有“越经传”、“表里传”、“随经人腑”等传变形式。虽形式不一,但多始于太阳,因误治而造成传变者亦以太阳病阶段为最多。因而,伤寒的早治必须把握住太阳病这一关键。“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临床基本特征,太阳表证每以发散外邪为主要治法。太阳病阶段的正确而有效的治疗,是截断伤寒病势发展的最好措施:
    3.先安未受邪之地:既病防变,不仅要截断病邪的传变途径,而且又“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
    由于人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素问·玉机真脏论》)。因而,主张根据其传变规律,实施预见性治疗,以控制其病理传变。如《金匮要略》中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临床上治疗肝病时常配合健脾和胃之法,就是要先补脾胃,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以防止肝病传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如,在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伤阴,胃阴受损的病人,病情进一步发展,则易耗伤肾阴。据此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了“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在甘寒以养胃阴的方药中,加入“咸寒”以养肾阴的药物,从而防止肾阴耗伤。

第三节 治则
    一、治则的概念
    (一)治则的含义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例如,各种疾病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乎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因此,在治疗上,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吐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三)治疗原则
    祖国医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渭。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阳失调是人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上一篇:
下一篇:
学 会 简 介
学 会 历 史
学 会 章 程
学 会 注 册
会 费 管 理
  会员登录
登录模块加载中...
  专家介绍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