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主页 >>考试辅导 >> 针灸学简介
针灸学简介
时间:11-05-02 21:22:40 来源: 作者: 点击:   收藏"中华医学研究会"
以《针灸甲乙经》等书为教材。公元五六二年我国吴人知聪携带《甲乙经》东渡,把它介绍到日本。公元七零一年,日本开设针灸科,至今还开办针灸专科学校。公元十七世纪末叶,针灸学传入欧洲。近年来,许多国家除医院设有针灸专科外,还纷纷成立了一些研究针灸的专门机构和针灸学院等,并多次召开国际性针灸学术会议,1987年成立了世界针灸联合会。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宣布,可用针灸治疗的疾病约300余种,疗效较好的约100余种,可治愈的约67种。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章 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腧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说明针灸通过经脉、气血、腧穴三者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经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故腧穴—经脉—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9 7 3 1 2 4 8 :
 
上一篇:
下一篇:
学 会 简 介
学 会 历 史
学 会 章 程
学 会 注 册
会 费 管 理
  会员登录
登录模块加载中...
  专家介绍
 

  合作单位